11月中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传出重大利好-由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央行行长周小川坐镇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此后两周,多种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说法再成热谈,但数种版本的上市方案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对于银行业内人士而言,上市是一个令人厌倦的话题。
11月20日,有多年银行监管经验、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的夏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最近国务院成立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领导小组,但这个机构还是人民银行挂帅研究问题。”
上市驶入快车道但业内普遍的看法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将在今冬驶入快车道。
低调成立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领导小组被舆论寄予厚望-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任领导小组组长,央行行长周小川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这样的人事安排体现了中央对于银行股改上市的重视与谨慎。”夏斌评论说。
但事实上,类似的机构早有设置,却一直鲜为人知-上一届政府就成立了两个相关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领导小组。现任银监会副主席的唐双宁去年就曾任前者的办公室主任,而当时的央行行长戴相龙任该小组组长。
该小组其他成员由当时的财政部、金融工委等相关部委领导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长组成,他们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进行股份制改造,如何化解历史财务包袱,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建立动态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如何完善与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等。
一位中国工商银行山西分行的官员回忆说,2002年初他曾经见到一份来自央行的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调查问卷,这次调查涉及全国银行系统内的1090名司局级干部。
经过广泛调研,2002年夏天,综合改革小组拿出了《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初稿。其中包括现在高层所倾向的整体改造方案,还有后来基本被舍弃的分拆改造论和另起炉灶论。
现在新成立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小组将继续完善这一方案,但如夏斌所说,很多问题似乎仍然没有厘清,“随着新机构的成立,研究还是要继续”。
初步分工加速上市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由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相关部委组成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领导小组,其简单分工是: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财务问题,包括协调财政、工商等部门,研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解决和资本金补充等;银监会主要负责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证监会则负责上市问题。
10月28日,央行副行长李若谷清楚地表达改革思路,中国的金融改革分三步:第一步,解决不良贷款和内部经营机制问题;第二步,希望把它们变成股份制公司,按照公司治理的原则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第三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允许它们上市。
而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则在11月11日描述了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目标-在2006年之前,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所谈皆为上市,但侧重点已有不同。
负重下艰难前行,资产状况不乐观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年都纷纷拿出了上市计划。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003年9月末,四大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例为21.4%,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98万亿元。而且,四大行平均资本金大约在5%左右。如此,国内银行要达到8%的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要求(国际上通行的保证银行金融安全的基本要求),资本金缺口尚达5000亿元。
据国内一份财经媒体披露,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一项金融改革计划。其中,中国银行将在2006年成为第一家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居四大银行之首的中国工商银行,也瞄准2006年在香港、纽约、新加坡三地上市;中国建设银行则先把目标定在2007年在香港上市;中国农业银行的时间表大致在2008年以后。
要完成这份时间表并不轻松。中国建设银行资产保全部官员张华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截至10月底,建行累计处置的各类不良资产已达608亿元,其中现金回收304亿元。”但是按照目前建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状况,要达到上市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建行还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帮助。
安永国际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按照过去三年内平均8%的贷款增速和当前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如果有银行提出在2004或2005年前将不良资产比率降低到10%以内,会很难。“除非他们采取极端积极的解决策略,如大规模地持续(如每个季度)不断地进行处置,否则即便在贷款增长的情况下,也是不太可能的。”
艰难迈出第二步这需要政府“第二次纾困”银行业。第一次是在1998年,财政部曾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使资本充足率当年达到了8%.但随后几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再度出现下降趋势。
而现在,各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都将延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步伐。下一步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成为现在外界争论的焦点。
中国《新闻周刊》得到的消息是,与以往不同,这次政府可能将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第二次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所谓双管是指:一方面政府以注资、债转股、发债等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充实银行资本金,削减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坏账-这被称为“第二次输血”;另一方面是自身“造血”,国有商业银行将同外资合作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加速处置不良资产。
与此同时,按照李若谷所说的“三步走”方案,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将-变成股份制公司。这将是一场艰难的体制告别。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计划将实现“国家控股,广泛参股”。广泛参股意味着采取“股权分散、比例控制、法人持股、基金转换”的模式,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广泛吸收内外资企业参股;同时,组建若干基金,吸收自然人资金组成基金法人对银行进行参股。
最近,国内的民营资本已经跃跃欲试,11月15日,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向外界透露了一个消息:明年国家将引入外资对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进行改制,以配合两家银行上市。张透露说,今年年底前,全国工商联将向国务院提交一份提案,内容是几家民营企业组成联合投资公司,参股改造国有商业银行。而记者致电全国工商联,对方称并不知此事。此举也遭到一些专家的怀疑,他们认为国家对民资进入金融业的管制不会在短期内取消。
另一方面,在不良资产处置上,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寡头垄断的局面也可能受到挑战,11月银监会有关官员表示,将积极探索新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利用市场原则处置抵债资产。事实上,外资金融机构如摩根斯坦利、高盛、花旗环球、瑞士信贷等几家境外大投行的身影已经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但内资企业却由于政策门槛和风险成本在此处望而却步。
这些潜伏着的力量也许可以给沉寂已久的银行业带来真正的活力。“选择公开募股并不是目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考虑到政治方面的影响,在纯商业的基础上运作银行是非常困难的。第一步是改变所有权结构,而首次公开募股是实现这一步的一种途径。”高盛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